cell

癌症免疫治療已經成為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和化療藥物治療之外的第四種腫瘤治療方法,也是目前最熱門的腫瘤治療方式。目前癌症免疫治療主要包括下列3種:

  • 癌症疫苗(cancer vaccine)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 免疫細胞療法(immune cell therapy)

其中,免疫細胞療法則包括下列:

  • 自然殺手NK(Natural killer cells, NK)
  • 細胞因子誘導的殺手細胞CIK(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
  • 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s, DC)
  • 腫瘤內浸潤型T細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 TIL)
  • Gamma-Delta T細胞
  •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

過往已有許多臨床試驗證實,免疫細胞療法對於多種不同的實體腫瘤皆有一定程度的毒殺能力,並能進一步控制癌症病況,達到如縮小腫瘤、延長存活時間或是提升免疫能力等效用;且免疫細胞治療副作用相對於化學療法與放射線療法都來得低,亦可有效提升病人生活品質,降低傳統療法副作用的不適感。

以下會先介紹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作戰方式,接著再一一針對每種細胞深入探討。

免疫細胞對抗癌細胞機制

免疫細胞在人體內對抗癌細胞的機制,就如同軍隊打仗一樣,不同的免疫細胞扮演不同的軍隊角色,在抗癌戰役中各司其職,目標便是要擊倒癌細胞這個共同敵人。

NK細胞

NK細胞是人體天生具備的免疫細胞,人體正常情況下約有1億至1億2千萬顆NK細胞在血液中循環,他們就像是巡邏中的警備隊,循環的過程中若是發現了不正常的細胞、細菌等病原,便會抓住這些病原細胞,並分泌穿孔素將其細胞膜打洞,接著再將分解酵素送到病原細胞中,殺死這些細胞。

NK-T細胞(CIK細胞)

NK-T細胞對比NK細胞,他們就像是有著更強軍備實力的快打部隊或是特戰部隊,最大的差別在於CIK細胞能比NK細胞有更快速的病原辨識及反應能力,因此有更強的病原毒殺效果。通常血液內的含量非常的少,但可藉由體外的細胞激素刺激使其增加,便是CIK技術的由來。

CIK細胞培養技術

CIK細胞必須在體外經過特定的細胞激素刺激才會增生,此生產製程目前已經相當成熟,一般來說會從周邊靜脈中採集特定體積的周邊血液,分離絕大部分的紅血球及血漿後,將淋巴細胞放入適當的細胞培養環境中,接著加入細胞激素模擬人體的發炎訊號,觸發淋巴細胞的免疫反應,便可以得到CIK細胞增生的結果。有相當多的臨床研究文獻,均是以上述的方法製造大量的CIK細胞,接著將CIK細胞製成細胞藥品,使用於多種不同的癌症類別患者。

DC細胞

DC細胞在免疫系統的軍隊中是很獨特的存在,其他的細胞都是打手,而DC細胞負責的是偵查及通報,當DC細胞發現外來的病原或不正常的細胞時,能即時辨認出這些細胞,並透過分泌特定激素或細胞間的訊息傳遞機制,通報免疫系統有外來病原存在,再由其他的免疫細胞將病原清除。

DC-CIK療法

目前常見的療法會將DC細胞及CIK細胞再體外刺激增生,通常還會使用特定的腫瘤抗原刺激DC細胞,使其具備很高的抗原表現能力,接著再將大數量的CIK細胞及高活性的DC細胞輸入病患體內,達到強效活化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的效果。

腫瘤浸潤T細胞(TIL)

腫瘤浸潤T細胞來源於癌症腫瘤組織的周邊,腫瘤周邊的T細胞經研究顯示可能對於癌細胞有較強的毒性,將這類T細胞獨立分離出來,在體外透過適當的誘導增生,便能量產一批有高癌細胞毒性的T細胞,可應用回病患體內啟動抗癌效果。

Gamma-Delta T細胞

Gamma-Delta T細胞對比於其他免疫細胞,有更強的病原辨識能力,且較不容易被癌細胞的逃脫手段影響,造成無法有效辨識抗原的情形(未來會寫一篇癌細胞在人體內生存的強大手段)。

Gamma-Delta T細胞同樣可由血液中分離出來,並在體外誘導增生,作為細胞藥品輸注到病人體內,達到強化免疫系統並對抗癌細胞的效果。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

CAR-T細胞則是近10年來癌症免疫細胞治療最受矚目的一項發明。CAR-T為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的縮寫,其最大的特色是透過基因工程將能夠辨識癌細胞的受器嵌合在病人的T細胞上,接著在體外大量誘導增生這些經改造後的CAR-T細胞,再輸入病患體內。

CAR-T細胞針對特定的癌細胞有著極強的專一性,進入病患體內之後不需要其他的免疫機制作用便能開始攻擊癌細胞,但隨之而來的是嚴重的副作用:CAR-T細胞發現攻擊目標的癌細胞後,會釋放大量的免疫反應細胞激素,稱為「免疫風暴」,過量的細胞激素會引起過度的免疫反應,除了癌細胞之外正常的體細胞也會遭受攻擊,因此病患常會經歷噁心、高燒、出血、嘔吐、腹瀉及低血壓的症狀,但大多可以靠輔助治療得到緩解。病患若能撐過這些副作用,確實能對於癌症治療有顯著的效果。但目前CAR-T細胞技術多應用於血液腫瘤,而且已於B型白血病、B型淋巴瘤及多發性骨髓瘤臨床研究上得到不錯的反應;但進一步應用到其他血液腫瘤,甚至是實體腫瘤的治療,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與臨床試驗的證明。

台灣的現況

台灣已於2018年9月6號由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醫事司發布了新版本的「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其中將NK細胞、CIK細胞、DC細胞、DC-CIK療法、TIL細胞及Gamma-Delta T細胞納入細胞治療技術列管,可用於血液腫瘤、1~3期實體癌及4期實體癌的治療。

免疫細胞種類 適應症 備註
NK細胞、CIK細胞、DC細胞、DC-CIK療法、TIL細胞、Gamma-Delta T細胞 血液腫瘤、1~3期實體癌及4期實體癌 須由醫師判斷標準治療無效\後才可納入特管辦法案件

特管辦法發布後台灣成為繼日本之後第二個將免疫細胞癌症治療以醫療技術列管且常規化的國家,截至寫文章的當下,已經有30個治療計畫通過醫事司核准上路,其中關於癌症治療的計畫多達27個,民眾可以在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建置的細胞治療資訊揭露平台查詢相關醫院與計劃資訊,甚至包含基本療程規劃與收費退費資訊都在其中,資訊公開透明。


<
Previous Post
RJ45 網路線DIY
>
Next Post
Neevo - 用零碎時間賺一杯咖啡